《[三国]你以为我不想跑吗?》全本免费阅读 ggd8.cc
眼睛一闭一睁,顾烁就意识到了不对劲。
他的右手本该享受着轻撸猫毛的润滑,此刻却抓着一把粗糙扎人的不明材料。
低头一瞥,一个粗制滥造的浮尘映入眼中,不知是哪个剧组的廉价道具。
与瞌睡作斗争的大脑还未完全清醒,前方不远处忽然传来一个洪亮雄烈的男声:
“可笑至极。飨军饯行,乃为预祝我军大获全胜,让将士皆尽饱足、无往不利,怎的在你口中,竟成了贪生畏死之举?”
另一个浑厚男声紧接着道:
“袁将军说得对,这一仗路途遥远,不吃饱喝足,将士们哪有力气讨伐董贼?你个妖道,荒山野林呆久了,连‘壮行酒’都不知,还敢跑来妖言惑众?”
顾烁朝声音传来的地方望去,发现一群人站在营地外,乌压压地聚在一处,几乎所有人都在对他怒目而视。
他悄悄掐了掐右手掌心,刺痛感袭来,不是在做梦。
尚在怀疑人生,方才叱他为妖道的壮年男性已向前跨了一步,厚实的手掌扶上腰间的佩刀,昂扬冷笑:
“此等来历不明之人,扰乱我方军心,当杀!还请袁将军下令,将此人原地斩首,取他的头颅来祭军旗,以儆效尤。”
此话一出,人群中出现短暂的骚动。
被称为袁将军的男子忍不住皱眉,显然对那人自顾自的决断极为不悦。
但他什么也没有说,只眸光幽邃地盯着顾烁,不知在想些什么。
刚醒来就与一群奇怪的古装持刀人对立,被他们裁定生死,顾烁神色漠然,内心却如激涌鲸波,狂烈地冲刷每一分理智。
——这熟悉的转场方式,这熟悉而又莫名其妙的杀意,根本不用动脑子想,就知道他又双叒穿越了。
顾烁二话不说,决定开溜。
可准备动身的时候才发现,他的右边衣袖缀着一个沉甸甸的东西,仿若一块接天衔地的巨石,定住他的去路。
侧首往右侧看,竟是一个约莫十岁的道童正死命扯着他的袖口,对着他挤眉弄眼。
顾烁掩去眼中的错愕,面无表情地与道童对视,却见道童恨铁不成钢地瞪了他一眼,直身清嗓,天不怕地不怕地冲着那伙人吆喝:
“凡夫无知,也敢对仙长不敬?尔等可知——天道昭彰,天命有归,这讨伐董卓,本是顺应天命、解救万民的义举。可你们贪生怕死,各怀鬼胎,竟龟缩在这方寸之地,整日饮酒作乐,如此行径,与董卓又有何不同?”
清脆嘹亮的童音掷地有声、穿金裂玉,使嘈杂混乱的营地出现短促的寂静。
也让顾烁沉静的表情绽开一道裂纹——
讨伐董卓?
是三国里的那个董卓?
震惊之余,再回想最初众人口中的“袁将军”,“董贼”,“壮行酒”,一段尘封已久的记忆在脑中逐渐铺陈。
那是少时当闲书来啃的中学生必读名著《三国演义》。
董卓入主关东,鸩杀少帝刘辨,推刘协上位,火烧洛阳,西迁长安。
袁绍等诸侯大举义军,以讨伐董卓为名,屯兵酸枣等地,开启了三国序幕。
虽说小说《三国演义》与正史有一定出入,但在关东联军这一事上,可以说是大差不离。
简而言之,袁绍等人组团讨伐董卓不假,可在董卓西迁后,他们便开启了漫长的摸鱼生涯。除了曹操、王匡和孙坚,其他人都出工不出力,整日缩在营地里饮酒摆宴,气得曹操直接单干,大骂“窃为诸君耻之”。
……这应该就是当下场景的故事背景了。
至于自己,貌似穿成了一个道士——正带着道童,指责袁绍等人龟缩不前,张着举义兵讨董卓的大旗却不干正事,个个“贪生怕死”。
顾烁沉默叹息。
从未想过,老天竟如此“偏爱”于他,不但在他大三那年一声不吭地把他丢到古埃及,而且在他费尽心力,好不容易穿回现代,被窝只捂热六个月的时候——又把他丢到了三国,延续上辈子的开局杀。
暂且搁置纷芜的杂念,顾烁不动声色地谛视全场。
眼前众“诸侯”个个面色难看,已被道童拉足了仇恨。
此时再说什么“不好意思我只是路过”,显然不太现实。
顾烁一甩浮尘,回忆埃及大祭司营业时的模样,摆了个最佛系最慈祥的表情,拱手而立:“无上天尊。贫道来此,并非为了逞口舌之利,更不是为了向诸位问罪。”
这句话虽不能消除“诸侯”们的怒火,却也成功引走众人的心神,使人不自觉地跟从低缓悠扬的男声,等待后文。
本已拉弦至满月的弓箭手久久等不到命令,不敢撤下弓矢,只稍稍松了松臂膀,听候受命。
见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顾烁一边随口忽悠,继续拖延时间,一边寻思脱身之策。
“董卓之罪,众所共知。诸君聚义兴兵,此乃匡正之举……”
初来乍到,他只能通过刚才的几句对话,推测出原主和道童指责袁绍等人尸位素餐,贪生怕死不敢和董卓交战,全然不知道原主和道童是什么来头,又因为什么跑来军阵前叫板,难道就不怕命丧此处?
若是二人身有凭仗,笃定自己能全身而退,那他大可捡上现成的,利用这一凭仗破除险境。
“然则‘绝仁弃义,绝巧弃利[1]’,身怀琳琅者,易为他人所觎;心怀仁巧者,易为他人所嫌——”
可惜时间紧迫,又不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向道童套话,他完全想不到原主敢来招惹义军的凭仗是什么。
思忖了一番,顾烁稍稍换了姿势,借着宽大的道袍袖摆,在内侧摸索。
顺着难以适应的沉堕感找到袖囊,探手入内,摸到一方冰凉的物什,动作不由一顿。
这是……
思绪略一滞塞,口中的话并未停下。
“诸君高义,心怀黎庶,愿援之以手,此为‘仁巧之心’——”
顾烁越说越顺溜,言之切切,褒扬众诸侯的义举,让即便是开头对他喊打喊杀的壮年裨将也不好在这时候出言打断。
义军这头怒火渐歇,旁边的道童却是按捺不住,怒目圆睁,似乎满眼皆在斥骂“你这叛徒”。
顾烁并未忘记旁边这一变数,略上前一步,挡住道童的身影,双手背在身后,有规律地变幻手势,似在传递暗号。
道童看见这变幻的手势,原本因为激愤与震怒,已经呼之欲出的喝喊与拆台就这么被堵了回去。
他一顺不顺地盯着顾烁的手指,皱着眉头,绞尽脑汁地分析这到底是什么意思。
顾烁不等他想明白,便将双手重新放置身前,专心应对袁绍等人:
“诸位停驻于此,必然有着自己的思量。怎奈‘树欲静而风不止’,只怕这‘仁巧之心’,会随风澜倒,被视作‘利巧之心’……”
文绉绉地讲了一大堆,核心意思只有一个:
他相信——袁绍等人“心怀大义”,不忍天下落入奸邪之手,使黎民受苦,故而出兵,欲清君侧。
但是正如先贤老子所说,之所以主张“绝仁弃义,绝巧弃利[1]”,就是因为很多人打着仁义的旗号,行假仁假义之事,才使这个世道丧伦败行、屈节辱命,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信义尽失。
袁绍等人或许是因为局势的考量,停驻不前,但在寻常人看来,囤兵不前便等于作秀,很难不怀疑他们的动机,并由此猜测他们是不是打着仁义的旗号,在行假仁假义之事。
至于他顾烁?不过是代替万千民众询问因由,并“好心”地为袁绍他们示警罢了。
这话听起来十分合理,能解释原主之前严辞质问袁绍等人的动机。当然,更重要的不是这个。
顾烁并不在乎对方信不信,他只是给彼此一个台阶,让双方都能顺着台阶下,既给袁绍等人面子,也给自己增加一条生路。
至于袁绍会不会接下这个台阶……
顾烁不易觉察地弯了弯眼,袖囊中的冰凉之物系着丝绦,绕着食指转了一圈。
“十八路诸侯”,众心不齐,袁绍又怎么可能不接受?
“董卓罪恶昭彰、悖逆不轨,何人不欲啖其血肉?”
袁绍果然接过了顾烁的话茬。
他出自缙绅之家,于此大义之言,简直是手到擒来。
“道长心怀宗庙,我等又岂是徇私之人?天不予授,董卓携天子西逃,握神兵之铦,占眉邬之利。如今诸位托绍以重负,共举盟主之名,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