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笔下宝宝

第272章 踏破铁鞋无觅处

小说:

火红年代:隐居四合院当大佬

作者:

笔下宝宝

分类:

历史军事

“呦!这唱功不错啊,这是那位大家登台献唱啊!”郑朝阳故意当着“大茶壶”的面儿夸赞起这位演员来。

“该不会是梅老板亲自来了吧?”刘之野也故意地道。

大茶壶闻言乐了,“这位同志,您可别逗了,梅老板那么大的碗儿,要在我们这里演出,那是要提前通知观众们的。”

“这位是我们【鸣华京剧团】刚出道的一位小姑娘,叫……”

郑朝阳与刘之野相视一笑,故作恍然大悟道:“这姑娘唱的不错、有水平!若是王八爷在,他肯定喜欢。他老人家最喜欢刚出道的小姑娘了……”

刘之野配合着说:“可不是吗,怎么感觉有些日子没见过王八爷了?”他又问道:“您最近有瞧见过他吗?”

郑朝阳:“咝!我也有日子没见了,该不会是不混街面了,回家享清福去了吧?”

“不能够吧?”

“不好说,反正有日子见了……”

“大茶壶”一边给他们沏茶,一边听着他俩人搁着谈论王八爷。王八爷在一片混迹了几十年,这一片的人没几个不认识他这个老混混的。

现在他一听这两位顾客自己谈论王八爷,也忍不住地说了句:“二位是王八爷的朋友啊?”

郑朝阳故作惊讶地道:“啊!怎么着?”

“大茶壶”笑道:“真没别的意思,我是见您二位谈论他,忍不住就多了句嘴。”

刘之野笑着道:“这没关系,听您的语气,是知道王八爷的下落啊?”

“大茶壶”摇摇头,又说道:“这我可不知道,您知道王八爷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我只是一个跑堂的服务员,跟人家可尿不到一个壶里去。”

“不过,前几天我倒是无意间听来听戏的两位顾客谈起过他。其中一人说王八爷十几天前去他那里找过他,拒说是躲债想在他们家住几天。”

刘之野闻言眼神一亮,不动声色地道:“后来呢?”

“大茶壶”回应道:“后来,我也没注意去听,就忙自己个儿的事儿去了。”

郑朝阳装作遗憾地说:“好不容易得知他的消息,可惜故事没了下文。你还记得这两位顾客是谁吗?”

“哦!这我知道,其中一人就是钱掌柜今年五十多岁,是老京城人,家住珠市口校尉营胡同。他一家六口人,家中妻儿俱在,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母。他为人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在“”。【鸿兴饺子馆】的掌柜的钱爷。”

刘之野与郑朝阳对视一眼,不动声色地说了句:“哦,那谢谢您嘞!您忙去吧!”

“大茶壶”向他二人点点头,说道:“得嘞!二位请慢用,有什么需要,再招呼我就成。”

等大茶壶走后,郑朝阳与刘之野俩人脸上就彻底隐藏不住喜意。他们相视一笑,仿佛心有灵犀一般。

原本有些急切地心情,随着大茶壶的离开,也慢慢消散开来。

“老郑,咱们这就去找钱掌柜的?”刘之野提议道。

郑朝阳沉稳地说道:“咱们先摸摸钱掌柜的底细,以防他与王八爷是一伙的。如果就这样贸然找上去,可能会打草惊蛇。”

刘之野赞同道:“成,那咱们先派人去走访调查一下这个钱掌柜。”

于是,他们派出了一些人去进行走访调查,以确保他们对这个钱掌柜的情况有更深入的了解。

这显然是很有必要的,因为他们想要更准确地了解钱掌柜的真实身份和他的人际关系,判断他与王八爷具体是什么交情。

他们在派人去调查的同时也没有闲着。他们继续在这附近转悠,像守株待兔一样,期望能找到王八爷,或者一些有关他的消息。

他们不仅积极地采取行动,还需耐心等待着,展现出极高的耐心和决心。

这一等就到了晚上,依然未见其他消息传来。刘之野等人只得无奈地打道先行回府,结束了这一天的侦查工作。

回去后,各小组都汇报了各自的进展。结果发现,郑朝阳和刘之野这一组的成果竟然是最显著的。

其他小组虽然暂无任何进展,但他们并未因此而灰心。毕竟,这只是一个开始,他们已经做好了应对持久战的准备。

…………

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反复侦查了天桥一带,但并未发现王八爷的身影,也没有听到任何有关他的消息。

这段时间,王八爷显然没有再来过天桥。真是奇怪,他到底去了哪里呢?

另一边,对钱掌柜进行摸底暗访的人员向郑朝阳汇报了他所掌握的信息。

钱掌柜今年五十多岁,是老京城人,家住珠市口校尉营胡同。他一家六口人,家中妻儿俱在,还有一位七十多岁的老母。

他为人勤俭持家,乐善好施,工作也诚诚恳恳,在“鸿兴饺子馆”当了二十年掌柜的,深受东家器重。

侦查人员对他进行了几天的跟踪,这期间并未发现他出现任何异常行为。

钱掌柜的生活比较规律,按时上下班,路线一致。

随后,侦查人员扮成电业局上门查线路,在他们家的大院里一番摸排,也未见到躲藏起来的王八爷。

郑朝阳等人经过严谨分析,得出结论:钱掌柜的问题不大。他们决定直接找钱掌柜谈话,开门见山的询问有关王八爷的消息。

这一天,刘之野等一行人来到了“鸿兴楼饺子馆”。

“鸿兴饺子馆”,京城“八大楼”之一,是京城最早以卖饺子为主的饭馆。

“鸿兴饺子馆”的原名叫“鸿兴楼”,原址在宣武区菜市口,后来迁到天桥,座落在万国轩剧场南边路东。

这年月里,京城流传着一句口头禅:“要吃烧麦到都一处,要吃饺子到鸿兴楼。”鸿兴楼迁到天桥不久就顾客盈门,每天卖一百袋左右面粉的饺子,仍是供不应求。

有各种菜蔬的肉馅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