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天王天兄十字军 千翅万瞳

186.第186章 塔博尔三诫命(二合一)

小说:

天王天兄十字军

作者:

千翅万瞳

分类:

历史军事

第186章 塔博尔三诫命二合一

塔博尔山、简称塔山,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

其在1799年,拿破仑远征叙利亚期间,亦与奥斯曼发生会战。

塔博尔山战役,拿破仑投入军队总计三千五百人,击溃奥斯曼三万五千人。

以62人伤亡,阵斩奥斯曼6000人。

恰到好处的奇袭,猛烈的火力覆盖,以最短的时间,击溃敌人的士气,迫使敌人溃逃。

然后奥斯曼人向东溃逃时候,因为最近降雨,使得约旦河河岸泥泞不堪,难以快速过河。

屠杀开始了……

1187年12月25日,巴勒斯坦的冬雨,如期再至。

天幕低垂,厚重的乌云压得人几乎喘不过气。

电光倏然劈开云层,短暂地照亮天地,雷声随后轰然滚过,仿佛远处山脉深处的咆哮,与之先前的炮火轰鸣别无二致。

最初,几滴冰冷的雨水轻轻打在脸上,像是某种低语的预兆。

接着细细的雨丝从天幕倾泻而下,仿佛无数银线编织的帘幕。

片刻之后,豆大的雨滴如击鼓般密集落下,狠狠砸在战马的脸颊和士兵的盔甲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亡命东逃的那些突厥人,在这无尽的雨幕中狼狈而无序,与另一条时间线上的突厥后裔,遇到了相似的处境。

河水因冬雨的浇灌迅速上涨,原本坚实的河岸此时变得泥泞不堪。

脚步陷入其中被大地拖拽,步履艰难。雨水不断冲刷着地面,泥浆如同一片无形的沼泽,拉扯着那些逃亡者。

巴图尔眼前的景象是绝望的:急速上涨的河水,滑溜泥泞的地面让他的队伍无法形成有效的阵型。

那一声声的雷鸣,他已经分不清是天地间的上主之言,亦或不远处岸边马车所鸣。

尽管大雨滂沱,巴利安的部下仍旧有条不紊地为驮马重新系上牵引绳,拉起装载火炮与射手的战车,在步兵的护卫下肆意追击突厥人。

虽然雨势不适合火炮的点燃与发射,但还是能偶尔响起来几声,带去死亡的恐慌。

那些突厥人试图反击,却不成体系。

约旦河的水,又一次、再一次,被染上鲜血。

河水在雨中急涨,泥泞与血水混杂,流向约旦河的每一股水流,都染上了鲜红的色彩。

又是一道闪电劈过,映出那些突厥士兵在河中拼命挣扎的身影。

他们被追杀得四散奔逃,许多人丢盔弃甲,绝望地试图趟过湍急的河流,或扑入河中,任凭冰冷的水流将他们带走。

雷鸣声中,士兵的呐喊和水声汇成一片,直到一声声“投降不杀!”的口号从四面八方响起,才有人在这泥泞与绝望的炼狱中,选择放下武器,屈膝投降。

那时,在西奈山的上帝面前;】

在以色列的上帝面前;】

大地震动,诸天降雨。】

神啊,你降下大雨,使他的仇敌四散,叫那恨他的人从他面前逃跑。】

他们被驱逐,如烟被风吹散;恶人见神之面而消灭,如蜡被火熔化。】

——《诗篇第68篇节选

雨淅淅沥沥下着,在巴利安他们清理战场的同时。

盖里斯也领着一些人,在这冰冷刺骨的冬雨里,开始攀登塔博尔山。

塔博尔山,山高575米,高低落差450米,作为天兄显现圣容的神迹之地,塔博尔山在基督教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可以说是一处圣山。

无论是塔博尔之光、又或者后续胡斯战争中作为胡斯追随者的塔博尔派。

其名都源于塔博尔山这么个地名。

盖里斯的相当多神学理念,其实也来自于塔博尔派。

塔博尔派的思想有这么几条:

建立没有特权阶级的自由平等的教会公社;】

没收贵族、骑士和地主的土地,取消农奴封建义务;】

废除封建等级制度,建立民族自治的共和国;】

大幅简化弥撒和神圣仪式,除圣餐外,只保留婴儿洗礼一项;】

提倡简朴的基督徒生活,反对娱乐;】

反对变体论与炼狱说,反对崇拜圣徒和圣徒遗物;】

提倡神职人员与世俗普通信徒同领圣杯;】

相信千禧年和基督复临等。】

在天主教的弥撒仪式中,寻常信徒通常来说只能吃圣体,也就是只能吃饼。

而塔博尔派要求一起喝圣血,也就是一同饮酒,也就是所谓的同领圣杯】。

不过胡斯战争中的圣杯派,其实是另外一个派系,亦称为乌特拉奎派。

相较于激进的塔博尔派,圣杯派主张宗教上的温和改革,尤其是允许普通信徒享用圣杯,并且倾向于与天主教会达成某种妥协,追求相对的和平。

胡斯战争的结局,可以说就是又一次历史的重演。

风卷着雨丝扑面而来,纵然盖里斯几人打着雨伞,却依旧被雨淋湿。

然而盖里斯却一声不吭,在他的身后那些帕拉丁以及神父阿尔乔斯,他们同样一言不发,只是紧紧追随着盖里斯。

巴勒斯坦是神圣的土地,塔博尔山更是神圣

的山。

这是一次朝圣的旅途,也是先知】使命中的一环。

在雨开始渐渐小了之后,盖里斯才开口说道:“阿尔乔斯,你觉得我们中的某些人,会想着去同罗马的教皇妥协吗?”

盖里斯的话,突如其来,事实上这也不过是他自己的触景生情。

突然听到这个问题的阿尔乔斯,一时间也有些失语。

作为亲自整理了盖里斯神学思想的操刀人,阿尔乔斯与一般的信徒不同。

应该说,现如今的盖里斯神学,事实上也掺杂进了他的思想。

因此,他对盖里斯,并非盲目的追随崇拜,倒不如说是一条道路上的同行者。

更因为如此,阿尔乔斯才清楚,当教团发展壮大时,当教团的思想蔓延开时,罗马教廷该会多么的气急败坏。

一想到那个场景,阿尔乔斯就不由得咧开了嘴。

“或许会有人那么想吧,但我们终将胜利。”

听着阿尔乔斯信心满满的话,盖里斯也不由得勾起嘴角。

然后,就听着盖里斯说道:“我要在这里发布几条诫命,你且听着。”

“教团是教团,国家是国家,国家覆灭后,教团要仍存,因天国不临,教团的使命,便永无终结。”

“教团是教团,教会是教会,教士的教会,不是神圣的,因贪图财物,那金银珠宝,成他们枷锁。”

“所有人,终有一日所有人将因我而成司祭,所有俗人都要进入属灵中生活,因我们的使命,不是仅凭教团中人就能完成的。”

“那天国的大门,是要由发出天主之言的穷人们亲自推开。”

盖里斯在登山的过程中说了一些诫命,这些诫命是他留给这个世界的又一份遗产。

如果说摩西十诫,奠定了犹太人的道德,进而奠定了基督教的道德,再度奠定了欧美的道德,进而影响到法律的制定。

那么盖里斯的这登山三诫,便是要清晰的奠定什么是教团。

国家不是教团,因而一国的兴起与覆灭,不该是教团的兴起与覆灭。

教会不是教团,因而教士们的荣华富贵、金银珠宝,都只是枷锁。

事实上,在太平教团中的所有教士,他们并无明确的上下级关系。

经过盖里斯与阿尔乔斯培训的教团教士,他们将被授予毕业证书、学位证书。

这些新生的教士,并非直接派遣到各个教堂任职,这个期间有着比较复杂的过程。

大致上,就类似于有了教师资格证,不等于就一定当教师,得看有没有学校招老师,得看能否通过入职考核……

不同的教堂,因为其归属权存在差异,因此他们招募司铎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可以说是多方利益的妥协产物。

得到“地方”俗人认可的司铎、他们与教团中央,并非科层模式的上下级关系,也并不从属于某一特定主教。

教团中央对于地方司铎的影响,主要在于两个方面,一个是每三年左右一次的考核审查,一个是纯粹思想层面上的号召。

考核审查未通过的司铎,将会面临被剥夺学位证书的可能性,间接否决对方的神圣,从而要求对方严于律己。

“地方”也有权自行解聘教士,从而奠定教士乃服务者的身份。

同时,地方上的司铎,自行组建成一个个委员会,并有资格选举教团中央成员。

这就意味着,教团的整个权力逻辑,其实是一个倒置的结果。

“地方”上的俗人,从神哲学院的毕业生中聘用司铎,被聘用的司铎,以及那些未被聘用的毕业生,组建大量跨地区的委员会。

又由这些委员会,选举出教团中央,从而运转起中央机关,通过神哲学院担负起培养新生教士的职责。

但教团中央虽然地位尊贵,却无权废除地方司铎的身份

因为那司铎的身份乃“地方”上的俗人们,借由天主之言而得任命。

至于帕拉丁,则是教团中的一个特殊群体。

终有一日所有人将因我而成司祭,所有俗人都要进入属灵中生活。】

耶稣基督是永远的大祭司,盖里斯自然也是永远的大祭司。

在天主教中严格来说,只有天兄基督自己是真正的司祭,其他的司铎、主教,都只是祂的仆人。在天主教的理论中,是耶稣基督将他的司祭权柄分享了出去,以使得司祭们、也就是教士们肖似他们的元首,从而行使司祭的权柄。

那么盖里斯,便是要将这司祭的权柄,再度扩散出去,直至天下中的所有人都因他而成司祭。

在那之前,俗人们也因盖里斯有权任命司铎。

“阿尔乔斯,你知道吗?在未来,将会有两种世俗化。”

“一种世俗化,是俗人们再也无法忍受教士们的瞎话,他们再也无法忍受与凯撒同流合污的教士们。”

“他们一朝奋起,将教会打倒在地,宣称上帝并不存在,然后轰轰烈烈拉开自己的世代。”

“那时的人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自然也不再是人类的摇篮,而成了被统治被改造的对象。”

“那时的人,将不再关心受造还是非受造的问题,天主将要离开世界成

为“隐蔽的上帝”,意味着‘上帝已死’。”

“他们将成为完全的俗人。”

盖里斯说着这话的时候,并不沮丧。

事实上在阿尔乔斯听来,盖里斯在雨中说着这话的时候,话语还颇为兴奋,似乎有许多期待。

“但那不一定是好的,因为整个世界都可能沦为被占有的对象,人也一样可以被其他人占有、奴役。”

“这种世俗化,可能会被拜物教抓住可乘之机,然后被冒名顶替,成为拜物教的假名。”

盖里斯又在说着阿尔乔斯一时半会儿,所不能理解的词汇了。

雨越来越小,山顶也快要到了,盖里斯紧接着又说道:

“还有一种世俗化,则是另外一回事。”

“俗人们渴慕属灵的生活,但教会关上了自己的大门,将俗人们拒之门外,又肆意的盘剥俗人。”

“因而,俗人们要求简化圣事,要求打破教士们对圣事的垄断。”

“他们并非不虔诚,恰恰相反,是因为他们太过神圣,太过虔诚。以至于教士们敝帚自珍,若是被俗人们分走了权柄,他们又如何自处?”

“但最终,天主之言是从俗人们的口中发出的,是从穷人们口中发出的。”

“接受过教育的俗人们,作为平信徒他们开创了自己的教会。”

“他们的生活被圣化了,成为了自己的王者。”

“当所有的俗人,都成为教会的一份子的时候,教会也就成了俗人的教会。”

“宗教也就被世俗化了。”

凡能克制自己肉体、统驭自己灵魂,不让自己沉溺于私欲偏情的,就是自己的主人,他可被称为王,因为他能自律!他是自由及独立的,不让自己被有罪的奴役束缚!】

——《盖里斯言第一卷节选。

很多后世的中国人,都未考虑过一个问题:欧美的法学精神,究竟是从什么地方诞生的?

除去那些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法律传统,欧美的法学精神一个重要源头,那就是基督教教义与教会法。

基督教教义:基督教将自然法的概念与神圣法结合,提出了法律源于上帝的意志这一理念。

神学家如圣·奥古斯丁和托马斯·阿奎那发展了自然法理论,认为人类的法律应反映神的道德法则,并且上帝的意志高于一切人类法律。

可以说,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了后来西方的法律哲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