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素问●第53章 刺志论
(一) 古文
黄帝问曰:愿闻虚实之要。歧伯对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脉实血实,脉虚血虚,此其常也,反此者病。
帝曰:如何而反。歧伯曰:气虚身热,此谓反也。谷入多而气少,此谓反也。谷不入而气多,此谓反也。脉盛血少,此谓反也。脉少血多,此谓反也。
气盛身寒,得之伤寒。气虚身热,得之伤暑。谷入多而气少者,得之有所脱血湿居下也。谷入少而气多者,邪在胃及与肺也。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脉大血少者,脉有风气,水浆不入,此之谓也。
夫实者,气入也。虚者,气出也。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入实者,左手开针空也。入虚者,左手闭针空也。
(二)白话文
黄帝问道:希望听听虚实的关键所在。
岐伯回答说:气充实的,形体就壮实;气不足的,形体就虚弱,这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就是病态。进食多而气旺盛,进食少而气不足,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也是病态。脉象坚实而血液充实,脉象虚弱而血液不足,这也是正常的生理状态,若与此相反,也是病态。
黄帝又问:什么叫反常呢?岐伯说:气虚弱而身体发热,这就叫反常。进食多而气反而少,这也叫反常。进食少而气反而多,这也叫反常。脉象旺盛而血液反而少,这也叫反常。脉象虚弱而血液反而多,这也叫反常。
气旺盛而身体寒冷,是感受了寒邪(即伤寒)所致。气虚弱而身体发热,是感受了暑邪所致。进食多而气反而少,是因为有失血或湿邪停聚于下部的缘故。进食少而气反而多,是邪气在胃以及肺脏的表现。脉象小而血液多,是因为饮酒后而身体发热。脉象大而血液少,是因为脉象有风气,导致水浆不能进入体内,就是这样的情况。
其实,实证是因为邪气侵入人体;而虚证是因为正气外泄。气充实的人会发热;气不足的人会发冷。邪气侵入人体,左手打开针孔;正气外泄,左手关闭针孔。
二、《以周易哲学解析〈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的虚实之道》
在古老的医学经典《素问·第 53 章 刺志论》中,蕴含着深刻的医学智慧和生命奥秘。当我们以周易哲学的视角去深入探究时,更能领略到其中的玄妙之处。
黄帝的发问“愿闻虚实之要”,如同开启了一扇通往医学真谛的大门。岐伯的回答则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虚实之间的路径。在周易哲学中,阴阳是万物的根本,而虚实也可以看作是阴阳在医学领域的体现。气实形实,气虚形虚,这是阴阳平衡的常态,反映了身体与精神的和谐统一。正如周易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这种平衡是生命得以维持的基础。
谷盛气盛,谷虚气虚,这也是生命运行的常态。食物是维持生命的物质基础,而气则是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影响,体现了周易中“阴阳互根”的理念。当这种平衡被打破,疾病便会悄然滋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同样展示了身体内在的平衡与协调。脉象反映了气血的运行状态,血液则是生命的养分,两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