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衍生同人 > 穿到北宋当权臣 醉酒花间

第 181 章 遇事不决吵个架

小说:

穿到北宋当权臣

作者:

醉酒花间

分类:

衍生同人

《穿到北宋当权臣》全本免费阅读 ggd8.cc

*

老王在指定政策时想过全国范围内推行的效果比不上他亲自主持试行新法的时候,可他万万没想到差距能那么大。

前不久他的好友进京述职,他特意去问过青苗法在淮南路推行的情况怎么样,好友说整体看起来还好,虽然青苗钱有利息,但那些钱的确帮助不少百姓渡过难关。

然而他的学生也曾千里迢迢进京和他说青苗法扰民,他派人去地方查访,得到的反馈是地方确实有部分官员扰民。

说好的说坏的都有,青苗法疏漏很多,但是不能直接一竿子打死。

南方和北方的情况不一样,他之前试行青苗法时在南方,因此条例司制定的政策更适合南方,这一点他也能想到。

只是没想到成效最显著的地方出现在京东路。

许遵的本事他知道,苏子安那小子的本事他也清楚,俩人凑一块儿能干的红红火火很正常,如果登州之前没有被祸害过就更正常了。

新法刚颁布不久,不少地方官都以治下刚遭过天灾要恢复民生为由拒绝执行。

要不是知道推行新法就是为了恢复民生他就信了。

天灾可怕,人祸更可怕,登州被沆瀣一气的地方官祸祸三年都能干这么好,那些官怎么好意思说要全力恢复民生分不出精力推行新政?

他和官家说过地方存在官吏扰民的现象,官家也特意下诏让推行新法的地方官多体谅百姓的不易不得扰民。

结果可好,没人听。

气的官家差点离京出走。

许大人的奏章他反反复复看了许多遍,也让条例司的官员都誊抄下来回去琢磨,那份奏章写的的确不怎么客气,但却将新法推行下去后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漏洞点的清清楚楚。

青苗法调整的空间很大,拿出几年时间慢慢改进,以他们目前的能力即便不能做到尽善尽美也能让大多数百姓因此获益。

官家看完许大人的奏章后也说不求所有地方都能和他们预想的一样,能有登州七成的成效就算得上成功。

也幸好有个登州能让他们坚信政策没有走歪,只要地方官能力足够强,天下就能处处是登州。

再强调一遍,朝廷推行青苗法不是为了那两成的利,而是打压民间那些动辄翻两番翻三番的印子钱

为了让贫民在青黄不接的时候不饿肚子。

别这理由那理由下发到地方的政令都是一样的为什么登州能处理的井井有条还能给出有用的反馈其他地方就各种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当官的能力不行。

都是遍阅圣贤书的读书人理政能力差成这样就不知道脸红吗?

老王对如今的官员很失望他想着再差劲也不至于太离谱事实证明没有最离谱只有更离谱一个个的手里有钱就不知道天高地厚中饱私囊还不够还要把百姓兜里仅剩的一点东西给掏出来。

胃口那么大怎么不撑死呢?

王相公凶残的想着等马车停在苏家门口才平复心情恢复正常。

不放心的王小雱强行加入出访队伍看着街上步履匆匆的行人越发不放心“爹您来之前和苏伯父打招呼了吗?”

王安石瞅了儿子一眼“吵架还要提前打招呼?”

他都是直接上门。

王小雱:……

天呐他们真的不会被打出来吗?

老王丝毫没有不请自来的拘谨让车夫去不远处的茶摊喝杯热茶暖暖身子然后自顾自上前敲门。

小王战战兢兢跟在他爹身后紧张的好像门后有吃人的妖怪。

门房看到熟悉的马车就进院里通报苏洵不知道老王为什么来找他但是人都上门了也不能不见于是满心疑惑的出门接人。

以前是不接的就是之前闹翻了还没和好不去接显得太熟不符合他们现在的关系。

王安石手刚抬起来还没来得及敲大门就已经打开然后露出苏洵那张不太高兴的脸“明允兄别来无恙。”

王雱硬着头皮行礼“苏伯父。”

苏洵眉头皱的更紧又不能在孩子面前说什么于是让他们父子俩先进来再说。

虽然不知道王介甫过来要干什么但是有孩子跟着应该不是来找他吵架。

走廊里苏轼拖着苏辙出来和许久不见的王相公打招呼一行人浩浩荡荡去老苏的书房

炉火燃的很旺房间里温暖如春苏子瞻小声询问“雱哥儿你爹这是干什么来了?”

王小雱哼哧半天声

音细若蚊呐“来找苏伯父吵架。”

苏轼苏辙:???

“什么?”

兄弟俩以为他们听错了可听错也能两个人一起听错吗?

王雱揉揉脸压下脸上的热意声音稍微大了一点但也没有太大“我爹看了景哥给我写的信

只要不动手一切都好说。

苏辙深吸一口气慎之又慎的问道“王相公又有了什么奇思妙想?”

王雱苦着脸没有说话。

呜呜呜呜三哥连叔父都不叫了生分成这个样子真的好吗?

苏轼拍拍弟弟的肩膀压低声音说道“不应该问王相公又有什么奇思妙想应该问咱家景哥儿又有什么奇思妙想是吧雱哥儿?”

王雱点点头“景哥这次的想法……的确很新奇。”

直接看信更明了可惜信在他爹那里。

“条例司颁布青苗法距今已有半年上奏反对青苗法的大臣越来越多但是……”

话没说完里间就传来俩爹吵架的声音。

王小雱:……

强颜欢笑.jpg

他就知道会是这样。

爹这样真的很尴尬。

小孩子的尴尬不叫尴尬里面两个爹不尴尬就行。

老王和老苏都是学识渊博之辈文化人之间的吵架不是单纯的口水仗一旦开始引经据典就看不到结束的时候。

非常不巧俩人这次吵的就是这么高端。

朝中民间吵嚷大半年争来争去无非一个“利”字。

王安石主持新政之前就和官家说过不管将来要干什么首先要把财政理清要是朝中财政一直是一团乱麻什么富国强兵开疆拓土想都不要想。

所以制置三司条例司从开始就从主管财政的三司下手治国先理财一分钱难倒英雄汉天天对着见底儿的国库能干成什么?

《周礼》中理财的篇幅占了一半朝臣弹劾他是唯利是图的小人怎么不说周公也是聚敛之臣?

老苏已经和他吵了大半年万万没想到这人还能追到家里和他吵。

半年前他还试图说服老王现在他已经懒

得说那么多,“食禄者不与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你自己心里有数就行。”

韩相公前不久和这家伙在朝中辩经,俩人就《周礼》中的“泉府借贷”“国服之息”再次展开论战。

虽然他没有参与其中,但是想也知道场面能混乱到什么程度。

平时吵架是针对某个政策,和辩经的场面相比都是小儿科。

每个人对儒家经典的解读都不一样,古往今来那么多经典注疏,名家注疏尚且大相径庭,朝中官员又几乎都是进士出身,这边援引这个大家那边援引那个大家,旁观者要是不认同还能再援引第三个第四个第五个。

吵吧吵吧,吵成菜市场也吵不出结果。

在经典的释读上想说服对方几乎不可能,就像太阳从东边升起一样,哪天有人信誓旦旦过来非要其他人都相信太阳是从西边升起来的,其他人肯定觉得他是疯子。

经典的释读就是这样。

都是《周礼》记载的泉府之官,韩相公坚持赊与民不取利,王介甫坚持周时的国服之息比青苗法的利息还高,所以青苗法合乎古法,这能吵出结果才怪。

他们家景哥儿前不久派人送来了一种来自番邦的番薯,说是剪下茎叶插进土里就能活,沙土里也能种,一亩数十石,胜过种稻谷二十倍,生食如葛,熟食如蜜,种下去不显眼,等到成熟一挖就是一大堆。

要是臭小子的说法没有夸张,经典的注疏也就跟地里的番薯一样,平时不显山不露水,仔细一翻就到处都是,还各家说法都不一样。

别的事情可能越吵越明了,辩经不存在越辩越明,双方的立场和理念迥然不同,吵架的时候各执一词,根本不在乎对面说了什么,能辩清楚才见鬼了。

幸好他不在现场,不然他肯定也忍不住加入论战。

哪个读书人能经得住这个诱惑?

王安石:……

倒也不用这么上道儿。

王安石今儿过来也不是为了炒冷饭,纯粹是心血来潮想找老苏查漏补缺。

不是补他的缺,是补他们景哥儿的缺。

先前许大人已经将青苗法的漏洞点了出来,也提到可以怎么去补漏洞,可是不能指望全天下的官员都能和登州一样尽职尽责,想让别处也和登州一样进展喜人大概

要先换一批地方官。

他已经把三司和政事堂得罪的死死的,再把吏部也得罪了那才叫真的寸步难行,还是缓着点来吧。

不管怎么说,他都不认为青苗法有利息是错的。

按照朝中那些人的意思,不管利息多高都是与民争利,甚至让百姓光还本钱都是朝廷小气,这么说来只有直接送钱给百姓才能让他们满意。

赈济救灾都不敢直接发钱,当官当的脑子都没了。

官府直接给百姓发钱的确能让百姓感恩戴德,然后呢,朝廷的钱哪儿来?国库有出无进,朝廷穷到连军饷和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来,还是说朝中各位大人愿意拿出自己的俸禄去救济贫苦百姓?

他承认新法在施行的时候问题很多,但是扪心自问,其他人就一点问题也没有吗?

老王对朝臣意见很大,可当官不能太直来直去,吵架归吵架,吵完了还是得解决问题。

条例司的属官反对他可以调整人员,政事堂和六部反对他可以凭才学坚守阵地,可要是新法没办法为百姓谋福,他嘴皮子再利索也没用。

光吵架那叫本末倒置,朝中本末倒置的大臣少吗?

同样是吵架,老苏好歹能帮他查漏补缺,骂他也是有理有据,不像某些人天天追着他不洗澡来骂。

咋?他天天洗澡就能让大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

简直有病。

里间两位吵着吵着声音就小了下去,苏轼见怪不怪,让王雱不用管里面的骂战,俩人吵吵累了自己就停了,“雱哥儿拿这个暖暖手,你景哥才种出来的新鲜玩意儿,烤着吃最好吃。来来来,继续说。”

番邦来的薯,名叫番薯,冬天扔一块到火盆里埋着,拿出来后又香又甜,就是送来的太少,还要留下种的部分,家里人多根本不够分。

王雱那儿也有苏景殊大老远寄过来的特产,知道烤红薯要怎么吃,就是现在实在没有吃东西的心情,“二哥,我感觉我爹会给苏伯父挖坑,你注意着点儿,我怕苏伯父被气坏了要动手。”

他们三个里体格最壮的就是苏二哥,拉架这种事情非二哥莫属。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