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着老十二大女儿诞辰宴的机会,朱元璋向着到场的文武百官,明确表达了自己要退位让贤的心思。</br>可新帝继位,这对整个大明帝国而言,都是一桩天大的事情,绝对不能允许有半点闪失。</br>光是登基大典前的各项筹备工作,都足以让人头晕目眩。</br>按照正常的典礼仪式来说,其实涉及到许多方面,诸如守孝、灵前即位、登基大典和改元建新等许多步骤。</br>但既然先帝朱元璋依然健在,且身体康健,那么守孝自可免去。</br>而灵前即位,也自然可以改为堂前即位。</br>但是!</br>这并不表示,典礼仪式就会有多少轻松的。</br>轻松不了一点!</br>因为在大明王朝,整个仪式被细化成了更多的步骤。</br>于是,负责每一个步骤的人,这时候就开始焦头烂额了起来。</br>刘伯温主持,统筹全局。</br>解缙副手,协助流程。</br>这二位,可以说是从大典开始前一个月起,就没怎么沾床睡过觉了。</br>一开始是写“劝进”。</br>这事儿刘伯温、杨宪、解缙、宋濂、方孝孺等一众文臣,纷纷挥毫泼墨,各自洋洋洒洒上表,劝朱柏登基。</br>原本,这应该是要有推辞的戏码,群臣多次劝进,新皇才勉为其难答应下来的。</br>但不曾想,朱柏最是听劝,直接就同意了。</br>“既然众爱卿都有此愿,那朕便勉为其难,登基、继位!”</br>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一时间不知道该说什么。</br>还是刘伯温反应最快,立即躬身叩拜:“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br>有了他打样,众人有样学样,中气十足地一番叩拜。</br>行,那“劝进”结束。</br>接下来,就该是准备各种用具了。</br>司天监的众人连续熬夜,夜观天象,准备从群星更替的规则之中,寻找最为恰当、合适的哪一天。</br>这厢,礼物、礼器、礼具的准备也没闲着。</br>解缙亲自监督。</br>看着刚从瓷窑里搬出来的瓷器,解缙脑袋都大了。</br>“不,不行!这一批仍然有瑕疵,得全部换掉重来!”</br>烧窑的工人们,忙碌了好几个昼夜,但烧制出来的瓷盘器皿却仍然都有瑕疵。</br>这可把解缙给急坏了,眼瞅着时间就快到了,他这边却丝毫没有进展。</br>愁得呀,他连饭都吃不下了!</br>“怎么就老是不合格呢?”</br>他无奈地自言自语道。</br>一旁的侍卫,忽然大着胆子接了句:“许是窑温不够?”</br>“嗯?你懂烧窑?”</br>解缙扭头,目光炯炯盯着侍卫问道。</br>“回大人的话,小人村子里有擅烧窑的老人,小人年轻时曾听他说过一二。”</br>解缙闻言,复问:“你所说那位烧窑的老人如今高寿?”</br>侍卫心算了一番,对答:“今年约有六十。”</br>六十!</br>在明初,这年纪完全可以算得上是高寿了。</br>解缙很清楚,这老爷子烧了大半辈子的窑,手上肯定有活儿!</br>而且就这岁数,恐怕见过的瓷器比别人吃过的饭还多。</br>“你叫什么名字,家住的村子现在何处?”</br>“回大人,小人名叫罗十七,家住城北三十里外的山坳里,便是小人自小生活的村子了。那烧窑的老爷子,便是鳏居在村子外围。”</br>“好,立即带路!”</br>时不我待,解缙当机立断,立即跟随这位名叫罗十七的侍卫一路策马疾驰,出城北上。</br>不过半炷香的功夫,便抵达了这山坳处的小村子。</br>而今,摄政王即将登基的消息,也跟长了翅膀似的传到了小村子里。</br>整个村子张灯结彩,百姓们脸上满是喜气。</br>一路上,罗十七少不得跟相熟之人打着招呼,但脚下速度却不慢下多少。</br>解缙和几名侍卫紧跟在罗十七的身后,顺着村中小路,弯弯绕绕去了村子外围。</br>村子鲜有外人登门,解缙等人被看稀奇一般围着。</br>更有总角稚童,一路小跑前去村长家中报信。</br>村长忙不迭赶来,只见解缙等人衣着光鲜,应该是官宦人家,却是吃不准究竟为何方神圣。</br>于是,只得拱手道:“见过诸位大人,在下卯为此村村长,不知诸位大人前来,究竟所为何事?”</br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