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巴蜀散人

第133章 方言记忆:赶场

小说:

那些即将消失的四川方言词汇

作者:

巴蜀散人

分类:

古典言情

我国正处在加速城镇化的过程中,当前我国常住人口城市化率已经超过66,即约三分之二左右的人口生活在城市中。

生活在城市里,购物太方便了,想走两步的,去家附近的超市、商场。宅家里不愿动,各种购物app就在手机里,动动手指就搞定。

但似乎,缺少了生活气息。

作为一个农村长大的70后,笔者还是很怀念小时候赶场的热闹气氛。

集市,是我国农村或小城镇定期买卖货物的市场,古代也叫“墟市”“墟集”。

去集市上闲逛或买东西,北方叫“赶集”,南方叫 “赶场” 、“赶街”、“赶山”、“赶墟(赶圩)”、“赶闹子”等。

川渝地区,叫“赶场”。

明·李实《蜀语》: “村市曰场○入市交易曰赶场,三、 六、九为期,辰集午散,犹河北之谓集,岭南之谓墟,中原之谓 务。”

清乾隆十六年《郫县志书》卷一《封域志》: “俗呼场曰市, 趋市曰赶场。”

许缵曾《滇行纪程·赶场》: “ (苗人) 呼上市为赶场。”

刘省三《跻春台》卷一《卖泥丸》: “有一王成,家贫,佣工度日……凡佣工赶场,必要出告反面,勿使母亲悬望。”

陈友琴 《川游漫记·向川北进发中》: “梓潼县属之石牛堡……每逢旧历四、 七、十赶场,交易货物。”

唐枢《蜀籁》卷一: “三六九赶场,看人说话。”

今四川农村仍谓赶集为“赶场”,一个县内相邻的乡镇通常会将集的时间互相隔开,以免相犯,比如一个乡镇为一、四、七,一个为二、五、八,相邻的另一个乡镇就是三、六、九。一如李实所言,数百年来未有更易矣。轮到赶场的那天,就叫“逢场天”,否则称“冷场天”。

例句:

1、今天逢场,走去赶场,转一下买点东西。

2、“走,去赶场!” “哈的嗦,今天冷场天,街上人都莫得!”

川渝赶场历史

赶场,是四川农村的传统贸易形式。据有关资料记载,隋唐时期,四川农村就已有许多草市,逐渐成为农村贸易中心,有些场镇还定期举办专业集市,其间,以药市、蚕市为著。

宋代,场镇集市普遍兴起,仅泸州就有草市67个。清末,场镇日多,遍及全川,据不完全统计,大小场镇已达4000多个,川西平原尤为密集。

最初,场大都设在交通路口、水旱码头,有的是自然形成,有的是专门设立,大都经历过由草市而场、由场而镇的历程。

场,随着商贸的繁荣而不断发展,场上也逐渐盖起了住房,开设茶馆、酒馆、饭铺、小食店,以供客商之所需,客栈也应运而生。场镇虽小,却是百货俱全,川渝某些繁华的场镇,一度有了“小重庆”、“小成都”之别称。 随着场的繁荣,场逐渐以街代市,沿街店铺毗邻,摊点相连。

地摊摊

过去条件有限,摊主多在逢场天就地摆摊,买卖方便,摊主儿也有板有眼地宣传自己的产品,买卖双方讨价还价,异常热闹。

川西盛产竹子,用竹子制成的筲箕、箩篼、斗笠、凉席、筷子……乡镇逢场,竹编竹器,比比皆是。农人们用木料制作的锄把、扁担、水桶、脚盆之类的家什,同样在市场占有一席之地。

赶场的主要内容

1、买菜。在农村,这不是主要内容,毕竟家家户户多少都自己种有一些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