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古典言情 > 穿越重生之满哥儿 神佑小白狐

29. 村中学堂

小说:

穿越重生之满哥儿

作者:

神佑小白狐

分类:

古典言情

第二天一早,林小满和沈青山分头行动。林小满去找村里的木匠,沈青山则去溪边淘沙。村里的人们听说要办学堂,纷纷前来帮忙,有的送来木材,有的提供工具,还有的自愿出工出力。整个村子一下子热闹起来,充满了希望和活力。

木匠的作坊里,锯木声和锤子敲打声此起彼伏。林小满蹲在一旁看木匠干活一边跟众人聊天,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

“满哥儿,你这事儿办得好啊。孩子们有了学堂上,生活就有希望了。”来帮忙的老人感慨道。

林小满笑着点头:“只要孩子们能学到东西,我们的努力就没白费。”

与此同时,沈青山带着几个村民在溪边淘沙,筛选之后的细沙淘洗好几遍,而后又按照林小满的吩咐把全部沙子都煮了一遍然后晾干。大家分工合作,很快就装满了几十个木盒子。

“这些沙子够孩子们用一段时间了。等他们学会了写字,再弄些纸笔。”沈青山心想。

经过连日来的辛勤筹备,村中的学堂终于准备就绪。祠堂内外被打扫得干干净净,简朴而整洁。堂内的桌椅早已摆放得整整齐齐,一方方沙盘和一捆捆树枝也已备好,静待着学子们的到来。

清晨的薄雾尚未散去,村里的人们便带着自己的孩子,手捧着精心准备的拜师礼,满怀期待地聚集在祠堂前。他们的脸上洋溢着希望与敬意,等待着那位传说中的夫子——李秀才的到来。

李秀才如约而至,儒雅的风姿在晨光中显得格外醒目。他环顾四周,看到眼前的一切井然有序,心中不禁涌起一阵感动。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他不止有了银钱替父亲请医拿药,还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以后也不用父母再为他操劳了,欠下的银钱也很快就还清了。而清河村村民们的热情与信任,让他倍感肩上责任之重。

李秀才一一收下村民们呈上的拜师礼,随后引领着这些稚嫩的孩子们,庄重地拜谒了孔子像。拜师礼成后,他根据孩子们的身高安排他们依次坐好,整个过程井井有条。

清晨,阳光透过破旧的窗棂洒在村中那座简陋的祠堂里,一张木桌摆在最前面充当讲台,上面摆着《千字文》。孩子们穿着他们最好的衣裳,眼神中充满了对上学堂的渴望。他们规规矩矩地坐在长凳上,时不时偷偷瞄一眼站在堂前的李秀才。

李秀才身着一袭青衫,虽有些洗得发白,却干净整洁。他手持书卷,面容严肃,但眼中却透着几分慈祥。他清了清嗓子,声音不高,却清晰有力:“今日,尔等初入书堂,需谨记,读书不仅为识字,更为明理。今始教汝《千字文》,此乃启蒙之基,望汝等用心习之。”

说罢,李秀才缓缓翻开书卷,开始逐字逐句地领读:“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

孩子们跟着李秀才的节奏,摇头晃脑地跟读,虽然有些字音咬不准,但那份认真劲儿却让人动容。孩子的父母在外面围观了一会之后便散了,怕挡住透进去的光线。李秀才不时停下来,解释字义,讲述其中的道理,让孩子们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时间在朗朗书声中悄悄流逝,不觉间已近晌午。李秀才停下领读,看着眼前这些稚嫩的面孔,心中颇感欣慰。他轻轻拍了拍手,说道:“今日就到这里,汝等回去后需勤加复习,明日再来听讲。”

孩子们纷纷起身,恭敬地向李秀才行礼,然后三三两两地结伴离去。祠堂里恢复了宁静,李秀才站在窗前,望着远处的青山绿水,心中感慨万千。

“林小满,沈青山,你们真是做了件大好事。这些孩子们有了这个机会,将来一定会感谢你们的。”李秀才感慨道。

林小满和沈青山相视一笑,心中满是欣慰和满足。

“李夫子,孩子们就拜托你了。”林小满拱手道。

李秀才微微一笑,点了点头,心中默默许下承诺:定不负所托,竭尽全力教导这些孩子,报答林小满与沈青山的恩情。

林村长在村里寻了好一阵子,终于找到了林小满和沈青山。他满脸笑意,执意要请他们以及王氏吃顿饭,以感谢他们为村子所做的贡献。盛情难却,林小满和沈青山推辞不过,只得回去叫上王氏,一同前往林村长家。

林村长的家在村子中央,屋舍宽敞,庭院整洁。一进门,便见林村长的四个儿子早已等候多时。说来也巧,林村长的四个儿子分别名为林同光、林同宗、林同耀和林同祖,四个名字连在一起正是“光宗耀祖”,饱含着他对儿子们的殷切期望。

林同光在临安县的一家食肆担任小掌柜,平日较少回家。他与妻子育有两个儿子,长子林泽天和次子二娃子。二儿子在家负责田地耕种,与哥儿媳妇育有一个女娃。三儿子林同耀在县里求学,是个秀才,平日只有休沐时才回来。四儿子林同祖在铺子里帮忙,尚未娶亲。

林村长安排儿子们与林小满、沈青山同桌,桌上早已摆好了酒水。林村长的老伴李氏则带着王氏及媳妇孩子们在另一桌坐下,大家各自聊起了家常,气氛十分融洽。

“青山小子,满哥儿,老夫先敬你们一杯,感谢你们为村子所做的贡献。”林村长端起酒碗,碗中是特意买来的好酒,醇香而不烈,即便是女子和孩子们也能小酌几口。

“林叔客气了。”林小满和沈青山也端起酒碗,轻轻抿了一口。

林同光虽然不常回家,但在县里也听说过林小满和沈青山的大名,尤其是他们制作的腊肠和粉条,在食肆中颇受欢迎。他尝过之后,对其美味赞不绝口。他端起酒碗,敬向两人:“听闻林记砂锅在镇上生意兴隆,不知青山小子你们是否有计划到县里开一家食肆?”

这个问题林小满和沈青山倒是没有仔细考虑过。虽说他们在镇上赚了不少,但开销也大。县里开铺子的费用更高,而且路途遥远,无法当日来回,还需解决住宿问题,这又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此,他们决定暂时搁置此事,待日后再议。

“目前还没有打算,还需过段时间再考虑。”沈青山回答道。

“你们制作的腊肠和粉条确实美味,我们书院里很多人都在谈论呢,没想到这些美味竟然出自我们村。”林同耀平日在书院学习,虽有些两耳不闻窗外事,但对美食的传闻还是有所耳闻。

“承蒙厚爱,腊肠即将推出加辣椒的新口味,别有一番风味。”林小满笑着说道。

“辣椒是何物?”林同耀好奇地问道。

林村长在旁为他解释了一番。顺带说了土豆、番茄高产的事。

“真有如此神奇的作物?”林同耀震惊得差点没拿稳酒碗。

“林叔可以作证。”沈青山点头说道。

“不知能否卖给我一些,我想带回去给夫子瞧瞧。”林同耀有些不好意思地说道。

“说什么买卖,我直接送你一些就是了,我们还有很多。”林小满摆摆手说道。

“满哥儿果然大义。”林同耀站起身,恭敬地鞠了一躬。高产的粮食对于人们来说意义非凡,林小满如此慷慨,让他感动不已。

“我老师乃是大儒,这些作物若能得到他的认可,定能为你们推广一二。”林同耀诚恳地说道。

林小满听罢,微微一笑,拱手回礼道:“同耀哥不必多礼,若能得大儒认可,是我们村的荣幸。其实这些作物也是机缘巧合下得来的,我在村中试种后发现产量颇丰,便想着推广开来,让更多人受益。若能得到你老师的帮助,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只是头茬收的粮食目前正在育种,过几天便能分发给村里人种了。再有多余的种子,怕是得明年了。”

林村长也在旁边点头附和:“是啊,同耀,你老师德高望重,若能得到他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