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瑞身着一袭素雅长袍,身姿放松地靠在椅背上。一只手轻轻端着精致的茶杯,微微低头,嗅着袅袅上升的茶香,而后轻抿一口,让那醇厚的滋味在口中散开。另一只手拿着赵大壮的马队带来的消息,目光专注地在纸张上流转。
尤其是看到关于京城,江南的消息时,李世瑞的眼神中流露出一抹赞赏之色。赵大壮真的是个人才啊!一点既通。
回想当初,赵大壮的马队不过是一个普通的运输队伍,而如今,在他的精心经营下,竟然慢慢发展成了类似以前快递的模式。
既可以高效地运送货物,确保各地的物资流通顺畅,又能够及时地传递信息,让重要的消息在最短的时间内送达目的地。那一支支马队奔驰的大地上,马蹄扬起阵阵尘土,彷佛是连接着各个地方的重要纽带。
不到一个时辰,李琦身后跟着几个十岁左右的少年缓缓来到了衙门。李世瑞微微挑了挑眉,眼中露出一丝疑惑。李琦快步上前,恭敬地禀报道:“大人,这几个孩子,基本上是农庄上最出色的几个了。”
李世瑞微微颔首,目光落在这些少年身上。
这些都是前段时间逃荒过来的,基本上是没有家人和后续拖累的。他连忙将已经做好的试卷拿给他们,实话,他目前也只要求他们会认字,服从,认他为主就行。在这个古代,没有足够的武装力量,自己所做的一切都可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
他制定循序渐进的体能计划,从简单的跑步,俯卧撑,仰卧起坐等基础训练开始,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和难度。
找人教他们格斗技巧。
如今,他的资产已然基本上达到了百万银两之巨。在旁人看来,他也算是个有钱人了,然而,与那些世家大族相比,却任然是小巫见大巫。那些世家大族的底蕴深厚,财富如山海般难以估量。
就拿《红楼梦》里的世家来讲,那里面的家族一年吃喝花销都是接近几十万辆银子。两百万两对于他来说,确实还算不错,能让他过上较为富足的生活。但若是要养私人保镖,这一点钱那是绝对不够的。
李琦现在管理着私人保镖这块。
半年前,李世瑞靠的便是他拿出了后世训练军队之法,以及关于军事和武器设计,成功打动了魏北辰。对于军人而言,这些内容有着绝对巨大的杀伤力。
古代“得骑兵者得天下”,骑兵得要盔甲,盔甲就得有铁矿吧!现在谁能拥有铁矿,谁就有了一拼的实力了。
至于这个铁矿这个东西,他还得在看看了。
这些孩子就是他的眼线,会被派往这个陈朝的各个角落。
他站在地图前,目光凝重,心中反复思量着未来的路。若能将土豆和红薯引入,那将是百姓之福,国家之幸。
倘若在将来遍寻无果,还有赵大壮等人在后方接应。他们会前往沿海地区四处打听,若是依然没有收获,他们甚至还会造船出海,驶向未知的远方去寻找。
在他的心中,海外贸易才是最大的商机所在。
在那广袤无垠的大海彼岸,或许隐藏着无数的财富与机遇。但他也清楚地明白,如此庞大的机遇,仅仅凭他一个人肯定无法全盘掌控,根本吃不下这些东西,所以,他必须把魏家拉上。
在那繁华至极的京城,红墙黄瓦在日光下闪耀着威严的光芒,宫廷深处,各方势力的暗流正汹涌澎湃。
皇帝高坐于金銮殿之上,龙袍在身,却难掩眼中对亲政的急切渴望。他望着阶下的群臣,心中思绪万千,亲政的念头如熊熊烈火,日夜燃烧。
而此时,朝堂之上,四大辅国公宛如四座难以撼动的大山。
他们位高权重,在朝堂经营多年,势力盘根错节。手中紧握的权力,让他们尽享荣华富贵,也滋生了无尽的野心。
对于皇帝亲政的意图,他们自是心知肚明,却没有丝毫拱手相让的打算。
在他们眼中,皇帝不过是个尚未完全成熟的毛头小子,他们多年来把持朝政,早已习惯了权力带来的高高在上,又怎会轻易放弃这到手的一切。
皇帝案几上堆满了各地呈来的奏折,他随手翻看着,眉头时而紧皱,时而舒缓。忽然,一份关于交城水患的奏折映入眼帘,皇帝的目光瞬间被吸引。
奏折中详细描述了在交城水患救灾过程中,一位名叫李世宸的官员有着极为出色的表现。
他组织民众抗洪抢险,调配物资,安抚受灾百姓,手段得力,成效显著,使得交城在水患中损失降到了最低。皇帝停下脚步,微微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他的手指轻轻敲击着案几,脑海中迅速勾勒出一个计划。
不多时,皇帝唤来身旁的贴身太监,语气坚定地说道:“将交城的李世宸即刻调入京城。”太监微微躬身,应了一声“遵旨”,便匆匆退下准备传旨事宜。
这日,李世宸正在县衙处理政务,思考着如何进一步恢复交城的生产,改善百姓生活。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传来,只见一名衙役匆匆跑进大堂,气喘吁吁地说道:“大人,京城有圣旨到!”李世成心中一惊,连忙整理好官服,快步走出县衙迎接圣旨。
宣旨太监展开明黄色的诏书,高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交城知县李世宸,在水患期间表现卓越,心系百姓,救灾得力。朕深感其才,特调其入京,另有任用。钦此!”李世宸跪地谢恩,接过圣旨。
他心中满是疑惑,自己不过是偏远之地的一个小小知县,为何会突然被皇帝调入京城?但圣命难违,他只能迅速着手准备启程事宜。
在交城百姓的不舍与祝福声中,李世宸踏上了前往京城的路途。一路上,他坐在马车中,透过车窗望着沿途的风景,心中却忐忑不安。他深知京城乃繁华之地,也是权力斗争的中心,自己此去,不知将会面临怎样的局面。
李世宸走之前,约见了赵大壮,将一些列事情安排好了,就急速上京了。
与此同时,京城中的四大辅国公也听闻了皇帝将李世宸调入京城的消息。
他们聚在一处,商议着应对之策。
其中一位辅国公捋了捋胡须,说道:“这皇帝突然将李世宸调入京城,怕是有什么深意啊。”另一位辅国公冷哼一声,道:“哼,一个小小的知县,能掀起什么风浪。不过皇帝这举动,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众人你一言我一语,最终决定密切关注李世宸的一举一动,见机行事。
李世宸终于抵达了京城。他望着眼前巍峨的城门,心中感慨万千。没想道一年后他又回来了。
侯府之内,当听闻召李世宸回京的圣旨那一刻,整个府邸瞬间乱作一团。就好似一颗蓄势已久的重磅炸弹,轰然在府邸中央炸开,冲击波迅速蔓延至每一个角落。
这消息恰似长了翅膀,飞速在各大国公府之间传播开来。
一时间,国公府中的厅堂、花园、回廊,处处都弥漫着低声的议论。有人紧锁眉头,满脸忧虑,揣测着这圣旨背后隐藏的深意;有人则目光闪烁,神色复杂,暗自盘算着自己的利益得失。
而安阳侯府,此刻更是被无情地推上了风口浪尖。府内的主人们聚在一处,气氛凝重得仿佛能拧出水来。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纠结与挣扎。
站在皇帝这一边,固然是顺应了皇权的旨意,可皇帝近来的种种举措,又让人难以捉摸,是否能为侯府带来真正的庇佑,实在难以断言。
而站在四大辅国公那边,他们势力庞大,根基深厚,在朝堂上已然形成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然而,与他们为伍,无疑是在皇权的对立面行走,一旦不慎,便可能招来灭顶之灾。
安阳侯坐在主位上,眉头紧皱,沉默不语,心中亦是翻江倒海,不知该如何抉择。
进宫那日,李世宸早早起身,穿戴整齐。他身着崭新的官服,怀揣着紧张与期待,跟随太监走进了皇宫。一路上,他看着那宏伟的宫殿,精美的建筑,心中不禁对皇家的威严有了更深的体会。
终于,他来到了皇帝的御书房。李世宸跪地叩拜:“微臣交城知县李世宸,叩见陛下。”皇帝坐在龙椅上,目光温和地看着他,说道:“李爱卿平身。朕看了交城水患的奏折,你在救灾中的表现十分出色,朕深感欣慰。”
李世宸连忙说道:“陛下过奖了,这都是微臣分内之事。”皇帝微微点头,接着说道:“朕此次调你入京,是想委你以重任。如今朝堂之上,局势复杂,朕需要有能力、忠诚的臣子为朕分忧。”李世宸心中明白,皇帝这是将他卷入了一场权力的博弈之中。
但他生性正直,又深受皇恩,当即跪地说道:“陛下放心,微臣定当竭尽全力,为陛下效犬马之劳。”
从御书房出来后,李世宸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知道,自己已经站在了一个新的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