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穿越架空 > 娇夫养成记 夏早

41. 谢家小姐

小说:

娇夫养成记

作者:

夏早

分类:

穿越架空

“小妹!”

睡的昏天暗地的沈三是被谢宴杀猪一般的叫声吵醒的。

昨日在福来和苏可尘玩的有些忘形,她的梨白醉实在烈得很,一坛子酒下去,她就晕晕乎乎忘乎所以了。

也不记得昨日到底发生了什么。

她只记得自己趴在李云舟背上骂骂咧咧,一点都不老实。

被他温声软语的哄了一路,她被何欢搀进屋里时,余光看到李云舟脸颊绯红瘫坐在石阶上缓神。

“干嘛。”沈三懒洋洋的回应。

“快开门,你的名声还要不要了,以后在京城怎么嫁人!”

谢宴拍着门板,一点都不停歇。

“少爷,小姐她昨夜喝多了,您让他再睡会。”

李云舟上前劝道。

“你走开!

“看着正经,就会勾引我小妹,昨夜你背着她回府的事传的满京城都是。

“你说你是她侍卫,谁信。

“再说了,你不会叫个马车,或者差人叫我去。”

李云舟低下头,做错事的耷拉着耳朵和尾巴:

“我,我没钱叫马车......”

谢宴泛滥的同情心和沈三的名誉相比还是落了下风。

他一点都不同情这个坏了他妹妹名声的男人。

沈三鸡窝头,睡眼惺忪,身上松松垮垮批了个大氅,打开门:

“怎么了?”

谢宴看到不修边幅的沈三一把又将人推进去,自认凶狠的瞪李云舟,喊了声:

“何欢!”

谢宴坐在院子里喝了三盏茶才等到收拾妥当的沈三。

她揉着太阳穴就着何欢的手把醒酒汤一饮而尽:

“华予,怎么了?”

谢宴看见慢悠悠且满不在乎自己声誉的沈三七九不打一处来,骨节分明的手指头点着她脑袋:

“你呀你,昨日跟那姜可尘去福来鬼混,夜间李云舟背你回来的时候叫人看见了。

“现在满大街都在传谢家的小女儿不知羞,在福来四楼彻夜欢愉。

“你可知福来四楼是做什么的!”

沈三不以为意:“知道啊,昨日还是我给姜可尘剪的彩。”

“什么?”

谢宴声音高八度,沈三掏着耳朵:

“华予,我又不在乎这个。”

“当初我要是知道姜可尘是个这样的女人,我是断然不是让你救她的。

“瞧瞧,她把我家天真可爱的小妹带坏成什么样了。”

窝在屠野怀里同样睡得昏天暗地的姜可尘打了个大喷嚏,屠野心疼的轻抚她的背,抱的更紧了些。

沈三有些尴尬的摸着鼻子转移话题:

“华予,今日和我去咱家书铺看一下印刷机吧。”

谢宴一直对沈三口中的印刷机感兴趣,想也没想就应下了。

张张嘴还想对沈三来一番谆谆教诲,想了想又作罢了。

她若是那等深闺女也不能开解阿娘重新面对生活,也不会死了夫君转头就同意嫁给他。

“唉。”

谢宴叹了口气,沈三嫁不出去也好,放在自己眼皮子私底下至少可以活的像自己。

沈三穿了身浅粉绣银丝花纹的男子交领袍,头发高高的挽在发顶用一根镂空海棠纹的玉簪固定,未施粉黛,恰到好处的碎发随着微风浮动。

她手拿折扇和一旁拿着翎扇妖冶俊美的男人有说有笑。

路过的人都忍不住回头多看两眼,皆被跟在两人身后高大勇猛的李行舟瞪了回去。

文来书铺的掌柜早早等在门口,憨态可掬一脸精明。

他把两个人迎进书铺:

“当家的,来看印刷机?”

沈三点头。

一路长廊假山,幽静美好。

谢宴戳沈三的胳膊:

“这是书铺?”

沈三点头。

“怎么搞的像后花园。”

“少爷有所不知,这都是当家的主意。

“咱们书铺后院极大,一共设了二十个小亭,每个小亭可以容纳三至五人看书。

“咱们京中学子很是喜欢光顾呢。

“这里不光可以赏景,还能看书吃酒,吟诗作对。

“最最适合那种清高不愿流连章台的学子们。”

自从进京,陈秋然给谢宴和谢沐白寻了宋文昌做夫子,这位祖上皆是帝师,宋姓就是先皇赏赐来的。

他和姐夫不敢怠慢,日日上学同夫子钻研治国之道。

昨日下学时,小北才支支吾吾告诉他沈三去了福来,这不是她第一次去,谢宴并没放在心上。

直到今日谣言传到他耳朵里,才急急给夫子告了一天的假。

阿娘退居之后,家中产业放心大胆的交到沈三手里,大姐也乐得做甩手掌柜安心养胎,五姐向来不喜欢生意上的事,只醉心绣自己的的婚服。

今日见到自家别有巧思的书铺对沈三的敬佩之意又多了几分,尤其是在见到印刷机的时候达到了顶峰。

两个圆柱形的滚筒,一个表面光滑,一个用机关扣住大小一样的字牌,对齐后将一张绢纸放进去摇动滚筒两边的把手,一张墨迹清晰,排版有序的报纸就出来了,相比较书本的印刷更加有趣。

沈三看着手里第一版的试验报纸摇了摇头,掌柜立刻凑上来:

“当家的有何指教?”

“每个版面的区域划分用不同的颜色代替。

“内容字体还是有些大,不要怕花钱,把手艺最精湛的刻字师傅都请来。

“可以再请一些擅长民间俗画的师父,每期报纸雕刻一些对应的版画上去。

“嗯......”

沈三沉思片刻继续道:

“绢纸的成本还是太高,普通的识字人家还是买不起。

“我们的报纸生意是面向全国百姓的,如果他们买不起,做报纸的意义就没有了。

“你说呢。”

掌柜点头:

“一份报纸用绢纸成本在三钱银子,算上人工销发足要五钱,七天发行一份新报,一月就要花费二十一钱。

“可是当家的,用最便宜的草纸价钱会不会太低了?”

“一份报纸五钱,只有一个人买。

“若是一份报纸一文钱,却有一百个人买呢。

“身在皇城的百姓对于信息来源不算闭塞,但是那些山高皇帝远的地方呢。

“现在好多地方都不知道新皇实施的减免赋税政策是面向哪些人的,全叫那些手里有宅有地的贵族富人占了便宜。

“新政之后,宋国的一亩地税收只要一两银,庄子上给农户们报的价格却是一亩地三两银。

“那多出来的这二两银全进了上面人腰里。

“有些人狠胆大的,只降个一两甚

【当前章节不完整】

【阅读完整章节请前往原站】

【ggd8.cc】